建厂60周年专题:转型压力容器制造 振兴中华育新芽
专栏:企业故事
发布日期:2018-10-09
阅读量:2763
作者:茂名重力石化装备

  1983年, 刚上任的朱株厂长考虑到机修厂要长远发展,就必须参与设备制造、跟上石化工业发展的步伐。同年11月“茂名石油工业公司机修厂”更名为“茂名石油工业公司机械厂”。更名后的机械厂,开始了“从一般的配件加工转向压力容器开发制造,从纯粹的为茂石化公司服务向外部市场拓展”的重大调整和转型。

  1984年8月,厂里向省劳动局提出三类压力容器的制造许可申请;1985年4月,厂成立压力容器取证办公室,开始了陈孙艺谓之的《漫漫取证重力路》。

  没有条件,创造条件也要上。在没有自动焊、无损探伤、相应的厂房及装备,没有足够的电焊工队伍,更没有生产经验的情况下,1986年底,一次性顺利通过了广东省劳动局组织的压力容器制造资格初审。1987年5月一次性通过国家劳动部组织的复审,并正式取得了三类压力容器制造资格证书,奠定了机械厂压力容器制造的基础,掀开了机械厂发展史上新的篇章。

  从朱株厂长提出“修”改“械”一字之差的新厂名,对厂的定位与发展的高瞻远瞩,到时任计划科长黄靖国上任之初写下的“计划科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生产计划的编制,而是应该以经营计划为龙头;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为茂名石化做些配件这么被动的一种经营方式,要迈出去面向总公司。”的最早一份计划经营报告书,工厂的决策者们当年那独到的眼光和视野,早早为重力的市场之路夯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一波重大石化装备国产化的浪潮滚滚而来,参与石油化工重大装备国产化的制造,是重力公司60年发展史上最具有时代意义的进步与转折。

  1983年,年轻的吴卫广组织厂里13名读书爱好者成立了“新芽读书会”,他在读书会会刊《新芽》中写道:“心里装满生活的热望/未来不愿埋入无为的土壤/只要有阳光雨露/就要破土而出/把低垂的头高昂……”

  因为“未来不愿埋入无为的土壤”,机械厂抢抓机遇、内炼苦功、外拓市场、锐意进取,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紧紧联系在一起,在转型升级中不断发展壮大,开始把“低垂的头高昂“。从高频螺旋翅片管到“北方炉”,从套管结晶器到环管反应器,机械厂的产品升级就是石化装备国产化的一个缩影。

  陈宗强、李军等一批胸怀大志的第一代市场人,在时任厂班子和厂长莫定宽的全力支持下,一个点一个点地开拓市场,以点带面,打开了机械厂的市场新局面,打响了茂化机的品牌。于是有了乙烯裂解炉的国产化、第一台环管反应器国产化……,于是留下了最初的《国产化道路上的市场故事》。

  这个时期,机械厂相继上马630水压机和1200吨的水压机,630厂房和1200厂房的称谓流传至今。尤其是1200吨水压机,给钟明镜、官兵、廖冀新和苏荣新等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。

  还有热处理技术员许德春通过闸阀的热处理、枪管的热处理和压力容器热处理三件印象深刻的事,描述了机械厂对产品质量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。

  有了阳光雨露,机械厂长成了一棵大树,到了21世纪初,这棵大树却要离开母体独自生长了。因为要改制,工业炉车间主任林廖春差点成了光杆司令,车间大部分职工要“协议解除劳动合同”——所幸他挽留了13名优秀职工《风雨同舟向前走》。

  2005年底,改制的靴子落地,294名职工同舟共济,在船长陈宗强的带领下,开始了新的航程。

上一页:建厂60周年专题:百年重力 后继有人
下一页:建厂60周年专题:无问西东 艰苦创业